根据《杭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杭州市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方案的通知》(杭教办德体卫艺〔2020〕44号)要求,我校积极发动,以活动为载体,强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美丽学校、文明校园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兴盛,经专家评审,由钟倩老师指导的学生魏武扬《邂逅大唐》荣获拱墅区一等奖,杭州市二等奖,由苏翔老师指导的学生徐翊《一蓑烟雨,一往无前》荣获拱墅区二等奖,杭州市二等奖。

特此喜报!

佳作欣赏:


邂逅大唐——《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拱宸中学初三(1)班 魏武扬

“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本性,唤醒生存本性。”

——余秋雨

家喻户晓的《静夜思》,脍炙人口的《春晓》,广为流传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皆出自唐人之笔。这些经典,皆被《唐诗三百首》收录,流传千古,一代又一代的童子诵读。我们也敬畏经典,仰慕经典,流传经典。可经典背后的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流传呢?

岁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再没有重回大唐的可能,哪怕历史资料再详尽,再怎么还原当时,也无法做到还原唐代先贤心境和风采。而唯独以诗歌为媒介,先贤借诗抒情,后人再一睹其风姿,这样的诗歌经典不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是后人能再赏唐人之风貌,再品其意境的一种方式。我想这才是我们流传经典的真正意义。

于此,我心愿是一个无面目的人,在唐诗中渴望与诗人灵魂深处的共鸣,来问清自己的面目。


亲人之思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在昏黄的烛火下一针一针的缝着游子的衣裳,烛火映衬着母亲斑白的鬓发,母亲脸上如沟壑般的皱眉是一生操劳的写照,心中既盼望着游子在外有一番作为,又恐怕孩子劳累奔波,颠沛流离,长不归家。母爱永远都像春日暖阳,游子只需要像小草一样嫩心。

这首诗颇为有名,引起历代无数文人共鸣。诗中母亲复杂的心理,恐怕是天下母亲的心理。恍惚间想到我的母亲,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对我的挚爱融于平常的叨扰,融于每天上下学的接送,融于日常点点滴滴。

前些日子,我和母亲说想外出游玩,她问我想去哪里需不需要她接送,我回答我想和她出去西湖边走走,她非常惊讶的挑眉,笑着说我嫌弃她老年人不要和她一起玩。我这才意识到,我好像是很久都没和母亲出去玩过,大多都是和同学,心里就像缺了一点什么一样失落。读到这首诗我突然明白这点缺失,像诗中母亲的复杂心理,想陪伴我,想尽心尽力照顾到我所有,又想给我留足空间,留足藏着少年人心思和秘密的空间,在这条边界线上小心翼翼的反复试探,无奈的苦笑,淡淡的自嘲“老年人”,不敢多跨这条界限一点。母爱的温暖常在,而我只需在光明下成长。

慷慨激昂的壮志

人们常言“年少轻狂”亦或是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形容少年人的志气。谈到年少气盛,不由想起这首诗。相识这首诗很久,如今再读,诗歌字里行间的豪情一如当初,可变得是我的心境。这恰似与多年未见的旧友重逢,日月依旧是日月,旧友依旧是旧友,而我却异般心情。

将进酒 (节选)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初识这首诗是密友诵读给我听,我自小便不是自信的人,相反还有点自卑和懦弱,连上台在全班面前讲话都恐怕不敢,诸如此类的事对我来说就是“对不起,我害怕”,而朋友精灵古怪,有自信。她朗诵声音清脆,张扬着自信豪爽的气质,那音容笑貌放佛至今在我耳畔和眼前回旋。我深深喜爱上这首诗,也尝试着朗诵,我多次问她如何朗诵出这样的豪情,却无论如何也读不出来。这件事不了了之,但朋友和我讲这首诗,她说要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互勉,坦然以对,做事只求无愧于心。或许我当时未能有这样的心境,而今,经历更多的人和事,我真正觉得我能做到当时所说的心境。若还会再次朗诵这首诗,我坚信我能和当时朋友朗诵那样铿锵有力。

心怀天下的情怀

提及唐代中心怀天下的诗人,不得不想到诗史杜甫。杜甫诗歌多是“哀民生之多艰”为主题,跟随他的诗,总能重复出那个一点点衰败的盛唐,再度还原历史。

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城内作为小吏不得出城,一心为国为民的他写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一诗,描述当时长安城内的萧条景象,国家破碎,唯独山河还在;春日已至,草木深秀,而无人问津。正时战争时,感到战败结局,草木皆兵,花开而潸然泪下,听到鸟鸣,感到心惊胆战。战争整整一个春天,这时候的家书比得上万两金子,头发也随着心中怅惘越挠越短,连簪子都簪不住了。这样的杜甫形象还在他其他诗中也有,类似于“老病有孤舟”,以沙鸥自拟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皆是他当时忧国忧民的写照。

他悲怜苍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在风雨没安定的家,却依旧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史之乱中唐王朝收复河南河北时,他欣喜若狂的题写到“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狂喜,与之前的种种忧郁形成鲜明对比,这首诗中,放佛一扫之前种种悲伤忧郁和哀愁,又回到了他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候,回到观公孙大娘舞剑时的心情澎湃,我读出杜甫依旧是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志凌云的他。

在唐诗三百首中,邂逅大唐的风采,《唐诗三百首》就像一台神奇的时光机,当你细品其中诗歌真意的时候,能把你带回那当时的场景,体会到当时先贤的情怀与意境,能为自己为人处事作借鉴,唤醒内心,寻清面目,受益匪浅。


一蓑烟雨,一往无前

——读《苏东坡传》有感

杭州市拱宸中学初三(5)班 徐翊

为什么要读苏东坡呢,中国人有人不太了解苏东坡,但是没有人不喜欢苏东坡,比如说我们夏天吃荔枝,就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们一到西湖我们就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一到庐山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遇到这个最不会念诗的,你问他苏东坡有什么影响,东坡肉还是不错。所以所有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苏东坡文化的影响。而且大家说起苏东坡的时候,没有人感受到沉重,没有人感受到特别痛苦,都是面带着微笑去体会他带给我们的那种快乐和欣喜。

林语堂先生说,他为什么要写苏东坡 ,没有别的目的,他说就是为了娱乐。他去美国带了好几箱子的书,全是关于苏东坡的史料,因为他觉得写《苏东坡传》,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是一个美好的生活,不是一个学术的活动。

苏东坡之所以能够被大家喜欢,在我读完了整本书以后,我的感觉是第一个胜利是来自人文精神上的胜利,就是苏东坡是一个好人,他这一辈子虽然也当过官也被纠缠到政治的风波当中去,但是他从来没有害过人。然后非常有才华,我们过去说苏黄,这指什么呢?就是苏东坡跟黄庭坚,两个人都会写词,写得非常好;然后说苏辛,苏东坡跟辛弃疾;然后我们还会说苏欧,苏东坡和欧阳修,写散文也能写进唐宋八大家;我们说画画,苏东坡跟米芾整天在一块儿配合,米芾是他的小辈,一天到晚给苏东坡题字。

在任何一个艺术的门类当中,苏东坡几乎都能够做到顶级,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苏东坡这一辈子抗洪救灾,没少干事,苏东坡的文名大盛时,他写此时他写了一封《谢恩表》与皇帝,但因为古时候叫欲加其罪,何患无辞,敌人找了特别多的原因说苏东坡有意谋反甚至最后盖的是有意谋反的帽子,皇帝说苏东坡怎么都不会谋反,怎么会谋反,他对朝政不满倒是有可能的。

宋朝虽然很少对文人判死刑,但是当时的那个敌人已经下了杀心了,最后判下来是什么呢,皇帝高高地举起了棒子轻轻地落下来,在11月29号判说贬到黄州,但因为这时候苏东坡才会诞生,他之前都不叫苏东坡,他之前叫苏轼 ,到了黄州他才叫苏东坡的。

苏东坡到了黄州,成为了东坡居士,在黄州做了很多好事,比如说他发现老百姓不会吃猪肉,苏东坡就教当地的人做东坡肉,然后离的不远就是赤壁,他就跑到赤壁去玩,写了前后《赤壁赋》。

除了写文章这些事之外,他要干活。苏东坡在黄州干的最重要的事是做了一个慈善机构,因为当地很多人生完第三个孩子之后,剩下的孩子都杀了,养不起,老百姓养不起就有很多弃婴,城墙底下特别多的弃婴,苏东坡于心不忍,他就建了一个福利院,以扶养这些孩子。然后写了很多文章,劝大家不要杀死孩子,孩子多一点,艰难一点也应该养下来等等,这是一个绝对具备人文精神的人。

苏东坡在这段时间里边影响力特别大,他负责给皇家起草各种文件,苏东坡写文件,写得又快又漂亮又有说服力,特别会写,留下了大量的政府文件。一直到最后,苏东坡去世以后,有一个人替代苏东坡的职位也是干这个工作的,这个人就不服气苏东坡。这人就有一次问老部下,是苏东坡的老部下,说我写的文章跟苏东坡真的特别大差别吗,我觉得读起来也差不多呀。然后那个老部下讲说是差不多,你写的跟苏东坡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区别是他从来不查书,你写得查字典,你得翻,你弄半天找字眼,苏东坡拿起笔就写完了,这就是区别。

苏东坡虽然无心搞政治,但是政治饶不过他,一个人如果受到最高层特别高的重视,他一定会成为底下的官僚集团的众矢之的,因为你挡住了别人的道路,你给别人造成了威胁。

后来苏东坡在1089年的时候,苏东坡给皇太后写信说派我回杭州,我在这儿实在呆不下去了,我太想回杭州了。所以1089年再次回到杭州,做了太守,这一次就修了苏堤,我们讲杭州的苏堤,还有杭州当时的水,西湖的水位大幅下降,因为不通 没有活水进来,所以苏东坡给整个西湖进行了疏通的工作,把水道整个建起来,所以在这一阶段里边,他为杭州做了特别多特别棒的事。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杭州实在是太幸运了,居然在这座城市成为南宋国都之前还迎来过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苏东坡,苏东坡两度为官,杭州第一次是30多岁,时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50多岁,时任杭州知州与白居易一样,他到这座城市里来的时候,也没有显出旷世诗人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甚至比白居易还彻底,他不想在杭州结诗社,开笔会,建创作基地办文学评奖,他甚至不想在杭州写诗,偶尔写了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寻常的比喻,算不得成功之作。他仅仅是随口赢过,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他那忧郁的眼神捕捉到了西湖的重大危机,如果一定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这位美女已经病入膏肓,来日无多。诗人的职责是描写美女将死时的凄艳,而苏东坡则想救他,因此他宁肯不做诗人,也要做个真正的男人。面对恐怖的前景,再潇洒的苏东坡,也潇洒不起来了,他上做朝廷多方筹集工程款项,制定周密的行为方案,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工程,共有六条提案,这些事情仅仅做一件就已经兴师动众,现在要把他们加在一起,同时推进简直把整个杭州城忙翻了,杭州人谁都知道,这位总指挥叫苏东坡,但谁都忘了这个苏东坡就是那个以诗文惊世的苏东坡,整治之后的杭州和西湖容光焕发,仿佛只等着做国都了。"连此等文士都以这般文字来叙述苏东坡,可见苏东坡文化的影响。

7月28号的时候,苏东坡一言未发便去了。他的浩然之气用尽,从容归去矣。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 ,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 ,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与崇高,这才是万古不朽的。那么多的诗人里,我总是无法不佩服苏东坡一往而无前的执着。一个人一生几乎所有苦难的遭遇他都一一经历,几乎所有疼痛的记忆他全都历历在目,但他总是在风雨中抗下所有的不甘,回首不过淡然一笑!读完他,我又想到历朝历代那些伟岸的诗人,终于领悟一个道理:所有的名人他们的成功与成就,离不开两个字——坚持!唯有笃定的信念,才可以浇灌悲怆的人生之路;唯有笑看风雨的心态,才能够让前方的障碍一扫而空。再回头看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拒绝日常的所谓的苦,而那不该都是幸福吗?

幸福的定义如果从苦难中转化而来,那么我们是不是更愿意往前多走一步?没有经历考验的人生,终究是不完整的。我也相信自己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权当做对苏东坡的致敬,也是自勉。

杭州市拱宸中学

2020年12月23日

报道:李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