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先习后学”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拉开序幕。本次活动安排了低、中、高年级三节展示课,不同年段的实践样式。活动邀请了杭州市数学教研员平国强老师做专题点评和指导。全体数学组老师参加了研讨活动。

第一节由夏淑依老师执教二年级内容《我有一把神奇的尺——量一量 比一比》。在课前,夏老师让孩子们完成一个动物园休息区一些物件的长度或高度设计,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数据设计。分析孩子们的先习作业,夏老师发现孩子们对长度概念具体认知差异较大。根据先习情况,设计了三个活动,通过实际测录寻找不同标准的“尺子”,利用这些“尺子”表征物体的长度或者高度,利用积累的经验再来指导最初的设计体验。整节课,孩子们在动手测量、自主探究、讨论分析中收获。

夏淑依老师执教《我有一把神奇的尺——量一量 比一比》.JPG

二(4)班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愉悦.JPG


第二节是由包奕颖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内容《集合》,这个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包老师在课前进行两项活动,一是通过一个找同类的游戏初步感受集合的概念,二是通过一些前测题了解孩子们对集合的认识程度,根据学情分析将学生进行了分层。课堂上,一开始孩子们面临的问题是分层的,在不断地交流探究中,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经历操作、画图、讨论、分享,最后,从孩子们的语言描述、计算练习等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 经历,孩子们获得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


包奕颖老师执教《集合》.jpg

平国强在听课过程中认真记录.JPG


第三节课是徐元昕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内容《方与圆》,通过先习了解到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徐老师对教学内容和要求做了调整,着重研究正方形与其内切圆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学会解决“方中圆”的面积差之后,自主探究面积比的规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学习能力。整堂课在孩子们思维活跃,积极探究。为了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徐老师进行了“静悄悄的分层”,有需要的孩子可以打开信封,里面有表格等工具以启发思路及帮助具体操作。


徐元昕老师执教《方与圆》.JPG

六(5)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探究.JPG


下午继续研讨活动。学校教科室负责人俞念老师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思路,三位执教老师对该课的设计思路及教学反思做了交流。平国强老师做了细致到位的点评分析与指导。平老师先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指导,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从教学原则提炼、基于学生学情及发展、关注课堂中的能力培养与对话等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做的更好提出了建议,比如通过教材梳理进行系统化研究等,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推进的研究内容。对于课堂教学,平老师也是极大的肯定,认为这三节课充分体现了课题的研究思想,对其中的亮点进行了分析,比如内容选择、先习任务解读、教学目标制定及落实等都很到位,平老师就如何使实践性跟思维性相结合,如何对概念进一步强化,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更大胆的猜想等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引发在场所有老师的思考,执教老师表示马上进行修改与再次实践。

不断经历这样的课堂展示及研讨,老师们对于“习学“课堂的样式以及背后的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放手让他们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一起探究、讨论、对质,分享,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有相同的目标,那就是指向学生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