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课堂,每当上课铃声响起,师生问好后学生就会齐刷刷的坐下,开始听老师讲述上课内容。一直以来,老师教,学生学,先上课再做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基本步骤。如果把课堂变成“先做做作业再上课”会发生什么?会有“老师没上过,孩子怎么会做?”的疑惑吗?会有“孩子形成错误的理解怎么办?”的担心吗?会有“这样的课怎么上?”的好奇吗?
长寿桥小学从2016年起一直在做《先习后学 习学并进:指向儿童智慧发展的学习方式研究》的课题研究,这是2015年6月立项的杭州市重大课题,研究已持续两年多,目前进入成果总结阶段。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智慧”发展,实践“先习后学 习学并进”学习方式,推广“习学案”,促进习学课堂教学变革,让研究助推课程改革,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2017年10月30日,长寿桥小学《先习后学 习学并进:指向儿童智慧发展的学习方式研究》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拉开帷幕。此次活动邀请到了杭州市教科所副书记沈美华,杭州市语文教研员刘荣华老师,杭州市英语教研员吴萍老师,杭州市品德教研员方丽敏老师,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唐西胜,下城区数学教研员汪和庆老师,下城区科学教研员叶晓林老师,下城区美术教研员王卫华老师,下城区音乐教研员徐惠琴老师,下城区体育教研员赵一峰老师。还有桐庐春江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也莅临指导。
第一场:数学 科学 习学课堂展示
10月30日上午,学校进行了基于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王曦玫老师和四(4)班学习《植树问题》,王佳燕老师和一(6)班探讨《植物是“活”的吗》。在两节课上,学生经历了先习后学,习学并进的学习方式转变。孩子们在老师没有“教学”的情况下,直接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孩子呈现了许多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体验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培养了“高阶思维”。
活动之后,杭州市教科所副书记沈美华,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唐西胜,杭州市下城区数学教研员汪和庆、杭州市下城区科学教研员叶晓林,分别对课堂教学及课题研究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场:语文 习学课堂展示
10月31日上午,学校邀请了杭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荣华老师来校指导两节语文习学课。首先是低段的沈露老师上部编教材二年级上看图讲故事,采用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把故事讲清楚,讲得有趣,展示了二年级口语交际课先习后学的学习方式。随后,王孝群老师执教拓展性课程——《草房子》,运用学习任务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聊人物,关注性格变化,聊事情,关注关键事件对人物的影响。
两节课后,低段和高段的两位语文教研组长陈敏和陈林玉分别阐述了这两节课的由来以及磨课的经历。学校教导处的罗晓莉老师从“研究缘起、理念与构想,研究实践”三部分向大家简单介绍课题概况。
最后刘荣华老师围绕“先习后学 习学并进:指向儿童智慧发展的学习方式研究”这个课题,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刘老师极大地肯定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全面思路:课题成果落实到课堂,低段高段一起进行。把部编教材充分利用起来。关注课内基础课程,还关注拓展性过程。刘老师链接十九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是关键。刘老师反复提到现在的学习就是为孩子未来打基础。所以老师要从传统的先学后习,转向先习后学,或者边习边学。当然,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选用的方法不一样。
刘老师提出要解决一堂课的问题,解决两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目标要做到精、准。重要目标要做到“一课一得”,常规目标要抓扎实。怎么学涉及到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落实“先习后学 习学并进”。老师们听了都纷纷表示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第三场:艺术习学课堂展示
“猜猜这个斑点是哪个动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10月31日下午,一(1)班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地玩”看斑点,猜动物“的游戏。动物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朋友,课前,他们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把斑点图案化了下来,课一开始,就拿着自己画的斑点开始了交流。
这是长寿桥小学的一堂美术课,陈琳老师课前布置了观察和绘画任务,将全班小朋友的记录单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有趣。这节课就基于小朋友的认识,在课堂上继续观察、发现、交流、创作,最后,小朋友把自己创作的斑点动物亲手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互评。这样的学习还将继续延续,到生活中去寻找动物斑点图案装饰。这样的学习,既有趣又充满挑战。
接下来的音乐课,将大家带入了深秋的意境中,在《花之舞》音乐中,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一片落叶,在秋风中飘舞、起伏,小朋友们用肢体律动表现自己对音乐对情境的感受。这样的情境也来自课前对大自然情境的真实观察与体验,对秋风、落叶姿态的观察与体验。吴剑兰老师抓住这个动律,引领孩子们体验旋律、品读歌词,有情感地演唱《西风的话》,身体、音乐、情境在活动中融合。
下午的两堂课是“先习后学 习学并进“在艺术类课程中实践,根据学科特性,又该如何体现研究思想呢?课后,先是两位教研组长周青和谭艳华对教学设计和磨课经历进行了介绍,学校教科室的俞念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核心概念做了阐释。接下来,两位区教研员做了很到位的指导建议。美术教研员王卫华老师首先提问:在磨课的过程中,你们改了什么?你们收获了什么?孩子们的主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围绕一连串的问题开展了与美术组教师的对话,不断引发思考。音乐教研员徐惠琴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中表现,是否“身随心动”,有没有能力的提升等。然后,她从“学什么、习什么,怎么学、怎么习”,对习学的内容和形式做了细致的指导,对这节课进行了再梳理。
第四场:英语习学课堂展示
11月1日下午,英语组赵玉琴老师和四(4)班的同学一起上了一节新颖的绘本课。赵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和尝试英语中的新知识,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孩子来表达,孩子们描述自己创作的大怪兽是多么充满热情和乐趣。或许这样的课堂和我们往常的课堂有很大的不同,在语言点的落实上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这样大胆的尝试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灵感,让我们能有机会在专家的引领下更好的理解先习后学的理念。
课后,杭州市英语教研员吴萍老师就如何上好先习后学的课堂和如何对传统绘本课堂进行高效的设计,为英语组的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吴老师提出语言学习的“先习”的确比较难,但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明确“习”的目的是什么,习是教学的起点,在语言学习中一定要把握生本的理念,把说的机会说的时间留给学生。随后杭州市教科室沈美华老师也做了精彩的点评,她提出一定要对学生习的情况了然于心,以学定教,才能更好的在英语课堂落实先习后学的理念。
第五场 品德 体育习学课堂展示
11月2日下午,品德组和体育组开展《先习后学 习学并进:指向儿童智慧发展的学习方式研究》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杭州市教研室的品德学科教研员方丽敏老师,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体育教研员赵一峰老师莅临指导。全体品德组、体育组老师参加活动。
陈丽芳老师带领一(6)班小朋友学习《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她采用“先习后学”理念,请学生课前先种植植物,用课外发现的形式衔接学生的生活,激发参与热情。根据孩子们养护植物过程中所发生的点滴故事,梳理教学主线:感受植物的美丽、植物的生命现象和植物的神奇,从而真正提升与花草的共在感。课堂结构也从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所呈现的方式也更为多元,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等,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
黄海老师上四年级水平二的《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和游戏抱球回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先习后学、习学并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前先习、课中先习,学生教学生,共同分享。然后分层练习,拓展学习,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锻炼的效果,并在玩中获得愉快的运动感受。
课后,区体育教研员赵一峰老师就该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实施等与全体老师进行交流。黄海老师课的设计环节都有体现先习后学 、习学并进的教学理念,课堂常规和教师个人素质都很好,作为一名新教师本次课的展示非常不错。针对“先习后学 、习学并进”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实施提了建议。一、体育课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能先习后学,要有教学内容之分、年级之分,学生要有区别对待。二、教师在备课要清楚的知道学生先习1、习什么。2、怎么习。3、习到怎么样的程度。赵老师还带来了上海之行最新体育课的教学理念,我们全体体育老师听了意犹未尽、收获多多。
市教研员方丽敏老师提出,《道德与法制》课体现了非常鲜明的生活性,它是一个经验课程,对它这个生活性,实际上包括三部分的生活,第一层就是“过去的生活”,教师要会利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当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层是“当下生活”,就是我们课堂当中的习和学,教师应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帮助孩子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孩子丰满当下的生活,最终是为了指导它今后的生活,第三层生活是未来生活,它的核心词应该是指导,课堂的所习所得是引领和指导它未来生活的,而并不是仅仅是为下一阶段的知识学习做铺垫。
两位专家的分享不仅是对部编教材的解读,更是对老师们教学能力提升的点拨。在场老师听得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要在教学实践中多多思考。
经历这样的习学展示与研讨,老师们如沐春风,茅塞顿开,对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我们越来越清晰的体会到“先习后学”就是要把儿童放在第一位,真正从儿童出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让儿童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更要把这样的认识真正落实教学实践中,这是我们的研究指向,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先习后学,习学并进,立足学生实际,且思且实践。有了专家和领导的支持,我们的课题研究,一路很美丽,很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