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名师工程  培育教师团队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办学特色专题总结与督导室点评(之一)

 

优秀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优秀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不能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集结全校教师的合力,才能促使学校发展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促进学校发展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一、创设书香校园——涵养教师精神家园

1.让“好书推荐”上墙。当教师成为一道文化风景时,教育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在长寿桥小学,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好书对话。因为学校走廊的每一面墙都挂着精心挑选、精美设计的“好书推荐”镜框,在潜移默化中丰盈师生的精神乐园。

2.让师生阅读“栖地”。学校充分开发校舍资源,为师生开辟读书场所——师生书吧。教师可以在书吧阅读经典,进行学术交流,分享学习收获,传承文化精髓,形成审美判断,提升生命质量。学生在书吧可以遨游知识海洋,享受读书乐趣,提高文化素养,绽放生命精彩。

3.让“图书漂流”灵动。学校每一间办公室都设有风格迥异的图书漂流角,它们传递着教师阅读的快乐与收获。教师在传递中增进了解,共享读书精粹,留下了持久幸福。

二、开设“磨课”俱乐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磨课”俱乐部是长寿桥小学“鹰架”俱乐部的子俱乐部,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指导教师将平时零散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备课状态重新整理,引导教师以积极主动、非功利化的姿态面对教学,指引教师在潜心教学中创造精彩人生。

1.营造氛围,制度保障。学校制定《杭州市长寿桥小学磨课俱乐部章程》,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成为俱乐部会员。“磨课”俱乐部的目标是让不同层面的教师在“磨课”中得到发展:让青年教师的教学走向标准,走向规范;让成熟教师的教学走向个性,走向风格;让优秀名师的教学走向艺术,走向境界。

2.提供资源,全力扶持。在校园内开辟“磨课”俱乐部天地,在校园网上开辟“磨课”俱乐部平台;设立“磨课”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平时自主活动和期末奖励经费;还成立“磨课”俱乐部专家顾问团,让“磨课”活动更富有内涵与深度。

3.指明路径,促进实践。一是“独磨”——基于个人经验的磨课。教师个体对课例进行深入而独立地推敲和思考,积累各类素材,完善教学思路。二是“互磨”——基于同伴互助的磨课。在个人磨课的基础上,团队教师继续对课例进行研究,针对问题,交流见解和改进方案,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认识。三是“引磨”——基于专家引领的磨课。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突破思维定势,拓宽眼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四是“研磨”——基于个人反思与研究的磨课。根据前期磨课的实践成果,倡导教师重新对课例进行反思与提炼,捕捉蕴藏其中的教学规律,及时记录,细细品磨。

三、成立“80后”导师团――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2005年,学校制定《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名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教师特点,为教师创造发展空间与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与指导。学校名师工程倡导教师积淀教育教学思想、形成教育教学个性、开创教育教学风格、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学校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创新“长寿”教师培养机制。为进一步帮助“80后”青年教师更好地提升个人专业素养,2009年成立了“80后”导师团,学校15位三、四星级教师肩负起“导师”重任,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困惑,指导青年教师驾驭课堂,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督导室点评】

2011511日至12日,在督导室对杭州市长寿桥小学进行办学水平综合督导期间,该校“打造名师工程,培育教师团队”的系列做法得到了全体督学的认可和赞誉。

学校以制定并落实《名师工程实施办法》为主抓手,持之以恒开展活动并形成了校本特色工作机制,其主要特点体现为五个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名师培育目标相结合,校本培育名师与区域梯级名师培养相结合,学校搭设平台与教师个体发展相结合;学校主干课题与教师草根研究相结合,传承优势与持续创新相结合。这些结合既体现了学校主动承担发展教师专业的职责,又实现了校本教师研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自主性。